<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网站首页 > 科普宣传 > 下载专区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问答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7-28 11:11 信息来源:市地震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造成24万人遇难、16万人重伤,百年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最大的一次灾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防震减灾、任重道远,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本着“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忧患意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今天我们在这里刊登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问答,以期帮助大家掌握地震基本知识,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应急避险能力,主动防灾、科学避灾、有效减灾,最大限度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不断提升全社会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水平,切实筑牢地震安全屏障。

                              365bet平台棋牌_365bet体育投注网址_365网站不给出款怎么办地震局

                               2021728

            


          一、地震与地震灾害

        1.你了解我们的家园——地球吗?

        答:

        从太空望去,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形象地讲,地球的内部像一个煮熟了的鸡蛋:地壳好比是外面一层薄薄的蛋壳,地幔好比是蛋白,地核好比是最里边的蛋黄。

        地球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运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处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盘山公路边陡峻山崖上显示的地层弯曲与变形……无不书写着亿万年来大地沧海桑田的变迁。

        然而,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非都是缓慢的,有时也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骤然爆发,常常给我们的星球带来灾难,其中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

        2.什么是地震?

        答:

        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

        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3.天然地震有几种类型?

        答:

        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

        构造地震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它的影响范围一般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岩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地震。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4.构造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答:

        通常,我们所说的地震是指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这就要从地球的内部构造说起。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约为6370千米的多层球体,最外层的地壳相当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它与地幔(厚约2900千米)的最上层共同形成了厚约100千米的岩石圈。

        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当岩石圈某处岩层发生突然破裂、错动时,便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在瞬间急剧释放出来,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该处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的震动,便造成地震。

        5.全球每年发生多少地震?

        答:

        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这样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一两次。

        6.什么叫地震波,它有哪些类型?

        答: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这就是地震波。地震波主要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又可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传播速度较快,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

        横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比纵波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

        面波当体波到达岩层界面或地表时,会产生沿界面或地表传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称为面波。面波传播速度小于横波,所以跟在横波的后面。

        7.什么叫震源,什么叫震中,它是怎样确定的?

        答:

        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

        8.什么叫震源深度?

        答:

        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为中源地震。同样强度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

        9.什么是震级,它是怎样测定的?

        答: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有关。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震级通常是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面运动的振动幅度来测定的,由于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台台址条件等的差异,不同台站所测定的震级不尽相同,所以常常取各台的平均值作为一次地震的震级。

        地震发生时,距震中较近的台站常会因为仪器记录振幅“出格”而难以确定震级,此时就必须借助更远的台站来测定。所以,地震过后一段时间对震级进行修订是常有的事。

        10.什么是地震序列?

        答:

        地震序列是指某一时间段内连续发生在同一震源体内的一组按次序排列的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地震序列可分为以下几类:

        主震型主震的震级很高,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部地震序列释放能量的90%以上。主震型又分为“主震-余震型”和“前震-主震-余震型”两类。

        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的。

        孤立型 其主要特点是几乎没有前震,也几乎没有余震。

        11.什么是地震烈度,它与震级有什么不同?

        答: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简称烈度。烈度与震级不同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打个比方,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

        12.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什么?

        答:

        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20),它将烈度划分为12度: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微有感,特别敏感的人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惊醒,室内大多数,室外多数人有感觉。多数人梦中惊醒,悬挂物大幅摆动;
          Ⅵ度:惊慌,多数人站立不稳,少数人惊逃户外,家具和物品移动,河岸和松软土出现裂缝,饱和砂层出现喷砂冒水,个别独立砖烟囱中等破坏;
          Ⅶ度:大多数人惊逃户外,骑自行车的有感觉,行驶中的汽车驾乘人员有感觉;
          Ⅷ度:多数人摇晃颠簸,行走困难;
          Ⅸ度:行动的人摔倒,干硬土上多处出现裂缝,塌方常见独立烟囱多数倒塌;
          Ⅹ度:骑自行车的人会摔倒,处于不稳定状态的人会摔离原地,有抛起感,山崩和地震断裂出现,基岩上拱桥破坏;大多数独立砖烟囱从根部破坏倒毁;
          Ⅺ度:地震断裂延续很长,大量山崩滑坡;
          Ⅻ度: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13.什么是烈度分布图?什么是烈度异常区?

        答:

        烈度分布图又叫做等震线图。震后调查结束后,将各烈度评定点的结果标示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图上,然后由高到低把烈度相同点的外包线(即等震线)勾画出来,便构成地震烈度分布图。

        震中区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唐山、汶川地震的震中烈度都达到Ⅺ度。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但是也存在局部地区的烈度高于或低于周边烈度的现象,如果这种烈度异常点连片出现,则可划分出一个局部的烈度异常区。

        造成烈度异常的原因往往是场地条件:软弱场地易加重震害,形成高烈度异常区;坚硬场地则可减小震害,形成低烈度异常区。这就是地震破坏程度并非随震中距的加大而一致减小的原因。

        14.震源深度对震中烈度有影响吗?

        答:

        震源深度对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很大。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造成的破坏越重。据统计,当震源深度从20千米减小到10千米,或从10千米减小到5千米时,震中烈度均可提高1度。这常常是有些地震震级并不太高,但破坏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15.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有几个主要地震带?

        答:

        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16.我国为什么是多地震的国家?

        答: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在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

        17.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答: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5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18.什么是“南北地震带”?

        答:

        从我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2008512日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带中南段。该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

        19.我国地震灾害为什么严重?

        答: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本身并不是灾害,但当它达到一定强度,发生在有人类生存的空间,且人们对它没有足够的抵御能力时,便可造成灾害。地震越强,人口越密,抗御能力越低,灾害越重。

        我国恰恰在以上三方面都十分不利。首先,我国地震频繁,强度大,而且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大陆地区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只有十几至几十千米。其次,我国许多人口稠密地区,如台湾、福建、四川、云南等,都处于地震的多发地区,约有一半城市处于地震多发区或强震波及区,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十分惨重。第三,我国经济不够发达,广大农村和相当一部分城镇,建筑物质量不高,抗震性能差,抗御地震的能力低。

        所以,我国地震灾害十分严重。20世纪内,我国有50多万人死于地震,约占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

        20.什么是地震的直接灾害?

        答:

        地震直接灾害是指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大范围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等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包括: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或倒塌;

        ——地面破坏,如地裂缝、地基沉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水体的振荡,如海啸、湖震等;

        ——其他如地光烧伤人畜等。

        以上破坏是造成震后人员伤亡、生命线工程毁坏、社会经济受损等灾害后果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21.什么是地震的次生灾害?

        答:

        地震灾害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状态或社会正常秩序从而导致的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害。如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容器破坏后毒气、毒液或放射性物质等泄漏造成的灾害等。

        地震后还会引发种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与饥荒。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还带来新的继发性灾害,如通信事故、计算机事故等。这些灾害是否发生或灾害大小,往往与社会条件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二、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

        22.什么是地震前兆?

        答: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

        微观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观测微观前兆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发现临近地震前的宏观前兆,则既要靠科学家,也要靠广大群众。由于宏观前兆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因此,了解它的特点,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

        23.地震微观前兆是怎样观测的?

        答:

        观测小地震的活动要使用地震仪;观测其他地震微观前兆则须使用前兆观测仪器,其种类很多。如观测和记录地壳形变的仪器有倾斜仪、自记水管仪、伸缩仪、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观测和记录地磁场变化的有磁变仪、核旋仪、地磁经纬仪等。观测地电、地应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质成分及其他微观前兆现象,也都有相应的仪器。

        24.震前地下水为什么会有异常变化?

        答:

        地震前地下岩层受力变形时,埋藏在含水岩层里的地下水的状况也会跟着改变。有时,含水层像饱含水的海绵一样,在受力时把水挤出来;有时,隔水层破裂,使原来分层流动的水掺和在一起这些变化都有可能通过井水、泉水等反映出来这时,井或泉就成为人们观察地震前兆的“窗口”。

        25.震前地下水有哪些异常变化?

        答:

        ①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

        ②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

        ③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

        ④其他。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

        26.地下水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

        答:

        不一定。由于地下水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它的异常变化并非一定与地震有关。影响地下水变化的因素有:气象因素,如干旱、降雨、气压变化等;地质因素,如非震的地质原因,改变了地下含水层的状态;人为因素,如用水量变化、地下工程活动、环境污染等。因此,发现异常后,要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去查明原因,做出判断。

        27.动物行为异常有哪些表现?

        答:

        多次震例表明,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目前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有:

        ——惊恐反应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群迁等。

        ——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一一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28动物行为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

        答:

        不一定。因为引起动物反常现象的因素很多,例如天气变化、环境污染、饲养不当以及动物自身不适,如生病、怀孕等等。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另外,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以后),人们情绪过分紧张,也可能在观察动物行为时出现错觉。因此,发现异常后不要惊慌,应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

        29.什么是地声,它有什么特点?

        答:

        临近地震发生前,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这就是“地声”。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更早;以临震前几分钟出现最多。

        地声的声响与平日人们熟悉的声音不同且多种多样。如:“犹如列车从地下奔驰而来”“似采石放连珠炮般的声响”“类似于机器轰鸣声”“狂风呼啸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等。但是,有时地声也不易与远处传来的风声、雷声、机器轰鸣声等相区别

        30.我市有哪些地震监测手段?

        答:

        目前我市省属泾县地震台、365bet平台棋牌_365bet体育投注网址_365网站不给出款怎么办地震台和县级地震台等共7个地震监测台站,可进行测震、强震、形变、地磁和电磁等微观观测。另有20井、省三类台泾县凤村井可进行地下水观测

        全市建立44个地震群测群防宏观观测网点,有专人负责动物、植物、地下水地声、地光、地气、地动、地鼓、气象等宏观观测。配备了95名乡镇街道办事处防震减灾助理员,负责所在地防震减灾具体工作。全市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等“三网一员”体系健全

        31.地震能预报吗?

        答:

        地震预报工作大约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进行研究,实践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因此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

        32.地震预报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地震预报难度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地震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二是地震多发生在地下深处,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难以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三是强地震(尤其7级以上大地震)发生较少,因此预报实践机会少。

        33.你知道地震预报是如何发布的?

        答:

        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国务院统一发布制度。地震预报一般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情况紧急时,可由市、县人民政府发布48小时内的临震警报,并同时向上级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凡未经政府认可的地震预报信息,均属地震谣传。

        34.什么是地震预警?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的区别是什么?

        答: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之后,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区前,向设防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
            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发出通告,而地震预警则是破坏性地震已经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地震预警技术我国开始得到推广应用。

        35.地震预警的原理是什么?

        答: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两种主要的地震波:一种是速度较快但震动较弱的纵波(传播速度约为6.0km/s)。一种是速度较慢但震动较大的横波(传播速度约为3.5km/s)。地震预警就是利用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以及电磁波(其传播速度约为300000km/s)远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来实现的。在大地震发生后,预警中心通过震中附近的地震仪捕捉到纵波,利用地震波信息快速计算出地震参数(时间、地点、震级大小)、影响程度和预警时间;并抢在具有更大破坏性的横波到达之前,对可能遭受破坏和影响的地区发出地震警报为人们逃生避险和行业紧急处置预留时间。

        36.什么是地震谣传?

        答:

        有时,会有一些关于地震的“消息”在社会上流传,它们并非是政府公开发布的地震预报意见,而是地震谣传。

        强烈地震灾害造成人们对地震的恐惧,加之对地震知识和相关法规不够了解,人们便容易偏听偏信一些无根据的、所谓的“地震消息”,这是地震谣传得以存在的土壤。产生地震谣传的具体原因有:

        ①把一些自然现象,如由于气候返暖果树二次开花,春季大地复苏解冻而引起的翻砂、冒水等现象,误认为是地震异常。

        ②地震部门正常的业务活动,如野外观测、地震考察、对某种前兆异常的实、地震会商、抗震会议、防震减灾宣传等,引起的猜疑。

        ③来自海外蛊惑人心的宣传,或别有用心的造谣。    

        ④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蒙蔽而上当受骗。

        37.怎样识别地震谣传?

        答: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判定是地震谣传:

        ①超过目前预报的实际水平,三要素十分“精确”的所谓地震预报意见。如传闻中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非常具体,甚至发震时间精确到“上午”、“晚上”。

        ②跨国地震预报。如果传说地震是由外国人预报的,那肯定是谣传,因为这既不符合我国关于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也不符合国际间的约定。

        ③对地震后果过分渲染的传言。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后常会出现“某个地方将要下陷”“某个地方要遭水淹”等等传言,这种耸人听闻的消息也是不可信的。

        38.听到地震谣传怎么办?

        答:

        ①不相信。尽管地震预测处于探索阶段,但是有地震部门在进行监测研究,有政府部门在组织和部署有关防震减灾工作,因此不要相信毫无科学依据的地震谣传。

        ②不传播。应当相信,只要政府知道破坏性地震将要发生,是绝对不会向人民群众隐瞒的。因此如果听到地震谣传,千万不要继续传播。

        ③及时报告。当听到地震传闻时,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地震部门反映,协助地震部门平息谣传。

        ④如果发现动物、植物或地下水异常时,要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不要随意散布,地震部门会采取措施及时进行调查核实。

        39.为什么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

        答:

        据统计,世界上130次巨大的地震灾害中,90%95%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居民住房、单位办公楼、学校校舍、工厂厂房,乃至水、电、气、通信等生命线工程,能否抗御大地震的袭击,是能否把震灾损失降到最低的关键所在,所以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

        40.地震为什么会造成房屋的破坏?

        地震时造成房屋破坏的“元凶”是地震力。什么是地震力?简单地说,这是一种惯性力,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车上的人会向前倾倒,就是惯性力的作用。地震时地震波引起地面震动产生的地震力作用于建筑物,如果房屋经受不住地震力的作用,轻者损坏,重者就会倒塌;地震越强,房屋所受到的地震力越大,破坏就越严重。

        41.影响震时房屋破坏程度的因素是什么?

        答:

        首先与地震本身有关,地震越大,震中距越小,震源深度越浅,破坏越重。其次是房屋本身的质量,包括其结构是否合理,施工质量是否到位等。第三是建筑物所在地的场地条件,包括场地土质的坚硬程度、覆盖层的深度等等。最后,局部地形对震害的影响也很大。

        42.什么样的场地不适合建房?

        答:

        选择建筑场地,须考虑房屋所在地段地下比较深的土层组成情况、地基土壤的软硬、地形和地下水的深浅等。以下场地是不利于抗震的:

        ——活动断层及其附近地区;

        ——饱含水的松砂层、软弱的淤泥层、松软的人工填土层;

        ——古河道、旧池塘和河滩地;

        ——容易产生开裂、沉陷、滑移的陡坡、河坎;

        一一细长突出的山嘴、高耸的山包或三面临水田的台地;

        ——陡峭的山崖下,不稳定的山坡上;

        ——不安全的冲沟口;

        ——堤岸不稳定的河边或湖边等。

        43.为什么建设工程要避开活动断层?

        答:

        地球表面曾形成过不计其数的大大小小的断层,它们形成与活动的年代新老不同。许多断层经过强烈滑动位移之后早已停止了活动,成为已愈合的死断层,这类断层一般不具备发生地震的危险。许多地区地质研究表明,断层一旦活动,在同一构造体系的环境下,还会继续活动,成为应变能量重复释放的地带。地震灾害情况表明,许多活动断层上的建筑物在地震时遭遇到十分严重的破坏,而离开活动断层的建筑则相对安全得多。所以建设工程应当避开活动断层。已探明的城市地下活动断层可建成市区绿化带、草地公园、河流景观,成为一道城市风景线。

        44.怎样建房才有利于抗御地震?

        答:

        ①房屋平面布置要力求与主轴对称,并尽可能简单。

        ②房屋重心要低,屋顶用轻质材料,尽量不做或少做那些既笨重又不稳定的装饰性附属物,如女儿墙、高门脸等。

        ③房屋的高度和平面尺寸要有所限制,房屋之间应适当留建防震缝。

        ④结构要力求匀称,构件要联成整体,要采取措施加强连接点的强度和韧性。

        墙体在交接处要咬合砌筑,墙体中应设置构造柱,承重墙上最好设置圈梁,并在横墙上拉通。横墙应密些,尽量少开洞,屋顶与墙体应连成整体,预制板在墙或梁上要有足够的支撑长度。

        ⑥建筑材料要力求比重轻、强度大,并富有韧性。

        ⑦提高施工质量,认真按操作规程办事,土坯砖块要错缝咬砌,灰浆要饱满。

        45.城镇哪些住房环境不利抗震?

        答:

        ——处于高大建(构)筑物或其他高悬物下:高楼、高烟囱、水塔、高大广告牌等,震时容易倒塌威胁房屋安全;

        ——高压线、变压器等危险物下:震时电器短路等容易起火,常危及住房和人身安全;

        ——危险品生产地或仓库附近:如果震时工厂受损引起毒气泄露、燃气爆炸等事故,会危及住房。

        46.农村和山区哪些住房环境不利抗震?

        答:

        ——陡峭的山崖下,不稳定的山坡上:地震时易形成山崩、滑坡等可危及住房;

        ——不安全的冲沟口(如平时易发生泥石流的地方);

        ——堤岸不稳定的河边或湖边:地震时岸坡崩塌可危及住房。

        如果住房环境不利于抗震,就应当更加重视住房加固;必要时,应撤离或搬迁。

        47.如何加固已建房屋?

        答:

        常用的一些简单加固方法有:

        墙体的加固。墙体有两种,一种是承重墙,另一种是非承重墙。加固的方法有拆砖补缝、钢筋拉固、附墙加固等。

        楼房和房屋顶盖的加固。一般采用水泥砂浆重新填实、配筋加厚的方法。

        建筑物突出部位的加固。如对烟囱、女儿墙、出屋顶的水箱间、楼梯间等部位,采取适当措施设置竖向拉条,拆除不必要的附属物。

        48.怎样在室内准备好避震的场所和通道?

        答:

        ——处置好易燃、易爆物品,防止火灾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家具物品的摆放要合理,防止掉落或倾倒伤人、伤物;

        ——将坚固的写字台、床或低矮的家具下腾空;

        ——把结实家具旁边的内墙角空出来,有利于形成三角空间以便震时藏身避险;

        ——有条件的可按防震要求布置一间抗震房;

        ——室内家具不要摆放太满,以免堵塞通道;

        ——房门口、内外走廊上不要堆放杂物,便于震时从室内撤离。

        49.为预防次生灾害应处理好哪些不安全?

        答:

        仔细放置好家中的危险品

        ——易燃物,如煤油、汽油、酒精、油漆、稀料等;

        ——易爆品,如煤气罐、氧气包等;

        ——易腐蚀的化学制剂,如硫酸、盐酸等;

        ——有毒物品,如杀虫剂、农药等。

        把用不着的尽早清理掉或存放好

        ——防撞击,防破碎;

        ——防翻倒,防泄露;

        ——防燃烧,防爆炸。

        50.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吗?

        答: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防震减灾工作,199712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并于20081227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是我国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第一部法律,它是我国几十年来防震减灾工作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各种有效的规章制度的法律化。它的制定、修订、公布、施行,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

        51.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是?

        答:

        201822155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张衡一号是我国全新研制的国家民用航天科研试验卫星,也是我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的首发星。该星利用覆盖范围广、电磁环境好、动态信息强、无地域限制等优势,开展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现象的监测,为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统计结果表明,空间电磁扰动与地震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构建空间电磁监测体系对研究地震机理与空间电磁扰动的耦合关系,提高地震孕育发生规律的研究和认识,探索地震预测新方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该星探测数据也能为空间物理和地球物理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以“张衡一号”命名电磁监测试验卫星,主要是为纪念中国古代科技代表人物张衡在地震观测方面的杰出贡献,传承张衡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群体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内质。

         三、震时的自救与互救

        52.强烈地震时人们有可能自救求生吗?

        答:

        唐山等地震的事实告诉我们,当强烈地震发生时,在房倒屋塌前的瞬间,仍然蕴含着生的机遇与希望一一大震预警现象、预警时间、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条件。据对唐山地震中974位幸存者的调查,有258人采取了应急避震行为,其中188人获得成功,安全脱险;成功者占采取避震行为者的729%

        像唐山地震这么惨烈的灾难人们都有逃生的希望,对于那些破坏力相对较弱的地震,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只要掌握了一定的避震知识,临震不慌,沉着应对,生命就与我们同在。

        53震中区的人为什么会感到“先颠后晃”?

        答:

        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是几种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就人们的感受而言,主要可区分出上下颠动和水平晃动两种形式。
          在强烈地震的震中区附近,最初的颠动,是由首先到达的纵波引起的;数秒钟以后横波到达,造成更强烈的地面运动,因而人们就感到像站在风浪中船的甲板上一样剧烈颠簸,站立不稳,甚至摔倒在地。这就是震中区人们感到“先颠后晃”的原因。

        54.什么是室内的避震空间?

        答:

        由于预警时间毕竟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避震空间的地方

        ——炕沿下,结实牢固的家具附近;

        ——内墙(特别是承重墙)墙根、墙角;

        ——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地方。

        室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

        ——附近没有支撑物的床上、炕上;

        ——周围无支撑物的地板上;

        ——外墙边、窗户房。

        55.怎样摆放室内物品才有利于避震?

        地震时,室内家具、物品的倾倒、坠落等,常常是致人伤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家具物品的摆放要合理:

        ——防止掉落或倾倒伤人、伤物,堵塞通道;

        ——有利于形成三角空间以便震时藏身避险;

        ——保持对外通道的畅通,便于震时从室内撤离;

        ——处置好易燃、易爆物品,防止火灾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56.避震时须把握什么原则?

        答:

        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规震时,每个人的处境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不可能干篇一律。例如,是跑出室外还是在室内避震,就要看客观条件:住平房还是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室外是否安全等等。

        要行动果断,不要犹豫不决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容不得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有的人跑出危房后又转身回去救人,结果自己也被埋压。记住,只有保存自己,才有可能救助别人。

        在公共场所要听从指挥,不要擅自行动擅自行动,盲目避震,只能遭致更大不幸。

        57.震时是跑还是躲?

        答:

        目前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高楼里,跑出来更是不太可能的。

        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58.避震时应怎样保护自己?

        答:

        采取有利于避震的姿势

        一一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

        ——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

        ——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

        一一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

        ——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

        一一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59.家住楼房怎样避震?

        答:

        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

        ——坚固的桌下或床下;

        ——低矮、坚固的家具边;

        ——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

        ——内承重墙墙角;

        ——震前准备的避震空间。

        震时要注意

        ——千万不要滞留在床上;

        ——千万不能跳楼;

        ——不要到阳台上去;

        ——不要到外墙边或窗边去;

        ——不要到楼梯去;

        一一不要去乘电梯;如果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要抱头蹲下,抓牢扶手。

        60.家住平房怎样避震?

        答:

        有条件时尽快跑到室外避震

        如果屋外场地开阔,发现预警现象早,可尽快跑出室外避震。

        室内避震较安全的地点

        ——炕沿下或低矮、坚固的家具边;

        ——坚固的桌子下(旁)或床下(旁)。

        震时不可取的行为

        ——滞留在床(炕)上;

        ——躲在房梁下;

        ——躲在窗户边;

        ——破窗而逃(容易被玻璃扎伤或摔伤)。

        61.在工作岗位怎样避震?

        答:

        ——尽快躲在坚固的办公桌下或桌旁,震后迅速有序撤离;

        ——正在工作的工人要立即关闭机器,切断电源,迅速躲在安全处;

        ——火车司机要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稳缓地逐渐刹车;

        ——特殊工作部门(如电厂、煤气厂、核电站等),应按地震应急预案的规定行动。

        62.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答:

        一一在影剧院、体育场馆,观众可座椅旁、舞台脚下,震后在工作人员组织下有秩序地疏散;

        ——正在上课的学生,迅速在课桌下躲避,震后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

        ——在商场、饭店等处,要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避开玻璃门窗、橱窗和柜台;避开高大不稳和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避震时用双手、书包或其他物品保护头部;

        ——震后疏散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拥挤,尽量避开人流;如被挤入人流,要防止摔倒;把双手交叉在胸前保护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压力;解开领扣,保持呼吸畅通。

        63.在户外怎样避震?

        答: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

        ——高烟囱、水塔等。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广告牌、吊车等;

        ——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狭窄的街道;

        ——危旧房屋、危墙;

        ——女儿墙、高门脸、雨棚;

        ——危险品如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64.在野外怎样避震?

        答:

        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

        ——不要在山脚下、陡崖边停留;

        一一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一一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沟坎下;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避开水边的危险环境

        ——河边、湖边、海边,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或上游水库坍塌下游涨水,或出现海啸;

        ——水坝、堤坝上,以防垮坝或发生洪水;

        ——桥面或桥下,以防桥梁坍塌时受伤。

        65.每个家庭应从哪些方面做好防震准备?

        答:

        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震情观念,每个家庭要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制定防震避震预案,为震时自救和互救创造条件。例如,对自家住房的抗震能力,周围的环境,室内水、电、煤气等设施的状况,各类物品的存放条件,疏散通道是否畅通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处在已有地震短临预报的地区,还应准备自救必备的物品。

        66.家中应常备哪些震后急需用品?

        答:

        ——生活日用品,如水、食品、衣物、毛毯、塑料布等;

        ——必要的常用药品,如治疗感冒、肠胃病的药,一般外伤用药等;

        ——照明用品,如应急灯、手电筒(电池)或自动充电电筒、蜡烛等;

        ——必要的身份证件等重要物品。

        这些东西集中存放在“家庭防震包”或轻巧的小提箱里。

        67.怎样防止家具物品震时倾倒或坠落?

        答:

        ——把悬挂的物品拿下来或设法固定住;

        ——高大家具要固定,顶上不要放重物;

        ——组合家具要连接,固定在墙上或地上;

        ——橱柜内重的东西放下边,轻的东西放上边;

        ——储放易碎品的橱柜最好加门、加插销;

        ——尽量不使用带轮子的家具,以防震时滑移。

        68.为什么卧室的防震措施最重要?

        答:

        地震可能发生在你睡觉的时候,睡觉时你对地震的警觉力最差,从卧室撤往室外的路线较长,因此,按防震要求布置卧室至关重要。

        ——床的位置要避开外墙、窗口、房梁,摆放在坚固、承重的内墙边;

        ——床上方不要悬挂吊灯、镜框等重物;

        ——床要牢固,最好不使用带有轮子的床;

        ——床下不要堆放杂物;

        ——可能时给床安一个抗震架。

        69.被困在室内应如何保护自己?

        答:

        震后余震不断发生,你的环境可能进一步恶化,等待救援要有一定时间,因此,你要尽量保护自己。

        ①沉住气,树立生存的信心,要相信一定会有人来救你。 

        ②保持呼吸畅通,尽量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

        ③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

        ④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⑤搬开身边可移动的杂物,扩大生存空间。

        ⑥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进一步被埋压。

        70.在废墟中如何设法逃生?

        答:

        ①设法与外界联系。仔细听听周围有没有人,听到人声时敲击铁管、墙壁,以发出求救信号。

        ②与外界联系不上时可试着寻找通道。观察四周有没有通道或光亮;分析、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从哪儿有可能脱险;试着排开障碍,开辟通道。

        ③若开辟通道费时过长、费力过大或不安全时,应立即停止,以保存体力。

        71.暂时不能脱险应怎样保护自己?

        答:

        ①保存体力。不要大声哭喊,不要勉强行动。

        ②延缓生命。寻找食物和水;食物和水要节约使用;无饮用水时,可用尿液解渴。

        ③如果受伤,想办法包扎;尽量少活动。

        72.遇到次生灾害怎么办?

        答:

        在室内遇到火灾

        ——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一一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必要时要匍匐前行;

        ——设法隔断火源。

        在野外遇到水灾

        ——如果江河湖海涨水,要向高处跑;

        ——迅速离开桥面。

        遇到毒气泄漏

        一一遇到化工厂等着火,并有毒气泄漏,不要朝顺风的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不要使用明火。

        73.震后救人的原则是什么?

        答:

        ①先救近处的人。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先救他们。相反,舍近求远,往往会错过救人良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②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加快救人速度,尽快扩大救人队伍。

        ③先救青壮年。这样可使他们迅速在救灾中发挥作用。

        ④先救“生”,后救“人”。唐山地震中,有一个农村妇女,她为了使更多的人获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每救一个人,只把其头部露出,使之可以呼吸,然后马上去救别人;结果她一人在很短时间内救出了好几十人。

        74.怎样寻找被埋压人员?

        答:

        ①先仔细倾听有无呼救信号,也可用喊话、敲击等方法询问埋压物中是否有待救者。

        ②如果听不到声音,可请其家属或邻居提供情况。

        ③根据现场情况,分析被埋压人员可能的位置。

        75.扒挖被埋人员时怎样保证他的安全?

        答:

        ①使用工具扒挖埋压物,当接近被埋人员时,不可用利器刨挖。

        ②要特别注意不可破坏原有的支撑条件,以免对埋压者造成新的伤害。

        ③扒挖过程中应尽早使封闭空间与外界沟通,以便新鲜空气注入。

        ④扒挖过程中灰尘太大时,可喷水降尘,以免被救者和救人者窒息。    

        ⑤扒挖过程中可先将水、食品或药物等递给被埋压者使用,以增强其生命力。

        ⑥施救时尽量先将被埋压者头部暴露出来,清除其口、鼻内的尘土,再使其胸腹和身体其他部分露出。

        ⑦对于不能自行出来者,应使其尽量暴露全身再抬救出来,不可强拉硬拽。

        76.应给予被救出人员哪些特殊护理?

        答:

        ①蒙上他的双眼,使其避免强光的刺激。

        ②不可让其突然进食过多。

        ③要避免被救的人情绪过于激动,给予他必要的心理抚慰。

        ④对受伤者,要就地做相应的紧急处理。

        77.如何救治和护送伤员?

        答:

        ①首先要仔细观察和询问伤员的伤情。

        ②对于颈、腰部疼痛的患者特别要注意让他平卧,并尽量躺在硬板上;搬运时保证其头颅、颈部和躯体处于水平位置,以免造成脊髓损伤。

        ③昏迷的伤员要平卧,且将其头部后仰、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的分泌物,防止其呼吸道堵塞。

        ④给伤员喝水时,一定要先从少量开始,以免大量饮水造成急性胃扩张,导致严重后果。

        ⑤可用衣被、绳索、门板、木棍等组合成简易担架搬运伤员。

        78.震后露宿时应注意什么?

        答:

        ①避开危楼、高压线等危险物。

        ②选择干燥、避风、平坦的地方露宿;在山上露宿时,最好选择东南坡。

        ③尽量注意保暖,如果身体和地面仅隔着薄薄的塑料布和凉席,凉风与地表湿气向上蒸腾,常常会诱发疾病。

        79.灾后如何解决饮水问题?

        答:

        强烈地震后,城市自来水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供水中断;乡镇水井井壁坍塌,井管断裂或错开、淤砂;地表水受粪便、污水以及腐烂尸体严重污染;由于供水困难,有时不得不饮用河水、塘水、沟水和游泳池水以及雨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群众饮水问题,首先要将洁净的饮用水尽早运往灾区;同时,要在灾区寻找水源,并对当地水质进行检验,确定能否饮用;对暂不适饮用的水要进行净化处理,质量合格后才能让灾民饮用。

        80灾后为什么要大力杀灭蚊蝇?

        答:

        震后,由于厕所、粪池被震坏,下水管道断裂,污水溢出以及有尸体腐烂,加之卫生防疫管理工作可能一时瘫痪,会形成大量蚊蝇孳生地,极易在短时间内繁殖大批蚊蝇,造成疫病流行。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大力杀灭蚊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